专家眼中的上海规划
建筑学家同济大学副校长 伍江:
遐想新四个中心 赋予郊区更多的“周边独立城市地位”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目标是到2040年,但上海应胸怀更大的愿景和梦想。从远景来看,上海应该提出新的“四个中心”——世界人才中心、世界信息中心、世界财富中心、世界文化中心。30年50年也许做不到,但没关系,不妨就当百年目标去做。上海应该有这样的抱负。
但上海目前依然还是一个中心,其他被称作“郊区”。这几年郊区的公共投入不少,但相比中心城区还是不成比例的。
上海在下一轮规划中,是否可以赋予郊区更多的“周边独立城市地位”?就是行政上更多放权和基础服务设施更多倾斜。还要特别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系统开发。现在有些地方建设量很大,但是功能过于单一。 》》》详情
经济学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石良平:
体现国际连通 必须考虑未来世界的发展大趋势
上海现在正处于一个调整转型期,文化底蕴的夯实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未来的战略规划需要静心思考。
作为国际城市,上海必须考虑未来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我认为有几个趋势必须关注。
首先是个人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对服务业、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是全球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极,既有国家之间的,也有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议。再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同样,流动人口变化加大,不仅仅是本地和外地的人口流动,还有国际间的人口流动。未来世界人口流动趋势,必然更加明显。最后,是产业革命的影响。 》》》详情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
规划要迁就人的需求
于教授打趣地说他现在是“乡下人”,因为越住越远——从中山西路搬到复旦附近,现在安家在江湾,而现在新天地太平湖地区是他家曾经的所在。在他记忆中,儿时“穿弄堂”的乐趣,站在复兴路望得到自忠路的通达,都是那么美好。而今,路宽了,弄堂却穿不起来了。
城市规划应该有些原则。城市的空间布局,不是追求震惊的效果、宏大的场面,而是需要安全、方便、世俗、平等。阅读城市,就是把道路、街区、墙立面,都变成你的眼光、你的教养,是在城市里行走,你能感受到的一切。上海的城市规划,必须要有小尺度的街区,让人能停留、活动、交往、成长。城市的生活,是以人为中心。
说到底,一座好的城市,空间尺度要“迁就人的需求”。规划的尺度,正是人的尺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