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说规划 ——归于生活细节的上海规划
上海宣告正式启动三项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这是上海的大事件,需要广大市民参与。不同领域的市民代表和权威专家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上海的看法。
1、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 钮骏:医疗规划重在“防”
规划要让老百姓有念想。上海要在未来成为亚太医疗中心,在规划上要把“预防”放在重要位置。
现在医院经常会接到投诉,比如有家长反映孩子连续发热了三四天,针也打了,药也吃了,但还是在发烧,病没治好,焦虑的家长就将治疗的无效归咎于医生失责,因此,应加强医疗卫生预防教育。
上海市儿童医院在北京西路的老院,当初日门诊设计量大约在每天1200到1500人次左右,但现在已经达到四五千人次。就诊人数多,造成病人普遍抱怨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据粗略统计,为了能够保证更多病人得到就诊,每位医生每天大约要诊断100名病患,这样分配到每个病人的问诊时间,确实就少了。
公共卫生事业,未来还需要加强生命教育、疾病教育,上海未来的医疗规划应该把更多力量放在“防”上,而不是“治”上。
2、市二中学高二学生:更便捷的交通网络
现在大家普遍关注身边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城市建筑或文化印记。
在永康路,周边有很多法式建筑,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时尚小店。每到周末,马路上老外摩肩接踵,他们通常都聚集在马路边的露天餐桌旁聊天、休憩。
现在很多人到上海来喜欢游览外国建筑,因为这些文化被很好地保护了,可是对上海本土的石库门却兴趣不大,其实窄窄的弄堂,很有人情味,蕴含着精致、内敛、自信的海派文化。这也警示我们要重视海派建筑和海派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上海的交通发展,我也深有感触。我幼儿园和小学是在奉贤读的,初中在闵行读,高中又在徐汇区。在我印象中,以前从我住的地方到市区,一路辗转大约2个小时。我曾经计算过,乘一站地铁平均费时是2分45秒。在未来,随着新的交通规划建设,出行肯定会更加便捷。
3、市二中学党委副书记:借鉴在香港的居住感受
12年前我曾在香港工作半年,在一所中学参与推广普通话项目。当时我住在新界大浦,工作在九龙。由于地势特点,香港的居民区大多依山而建,靠水而居,一个个居民区通过轨道交通来连接。和上海一样,香港的住宅区也多是高楼,但每个居民区都有一块相对中心的地方,小区高楼之间有连廊相接,一、二楼和地下彼此打通。地下主要为轨道交通、菜场、汽车站等,一、二楼连通作为商场、超市、餐饮、运动场所、养老机构、幼儿园等,三楼以上才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在住宅区附近,学校、医院、运动场所应有尽有,非常方便、非常宜居。还有一个特点是,就算住在不同的地区,比如沙田和大浦,在任意一边你都能买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且价格都差不多。
这样的规划有三个好处:首先,成功分流了上班人群、买菜人群、锻炼人群、读书人群;其次,通常开发商都要承担居民区所需的公建配套,现在打通了一、二楼作为公共设施,无需另建,自然节省了空间,减少了土地占用,还增加了居民楼的附加值;其三,由于医院、学校、养老机构、运动场等都在附近,所以赡养老人问题、孩子就学问题、居民医疗问题、百姓锻炼问题,等等,都可以就近解决。对上海来说,在开发新的城区、新的居民区时,不妨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
在内地,学校都有篮球场、足球场,这些场地除了运动会、体育课等能够用到,其他时间多半闲置。虽然现在已经有学校将运动场地对周边居民开放,但由于和教学楼混在一起,开放了运动场地就等于开放了学校其他空间,可能给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香港,当地的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都建在小区旁边,这些空间平时白天给附近学校用,到了晚上或双休日则提供周边居民用。这些运动空间并非独属于学校,而是小区的共享空间,不同时段可以给不同人群使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