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地产 - 公司 - 正文

中海巨轮降速 “郝舵手”的后变革难题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娟 2016-01-26 04:08:5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黑色之年1997年9月,亚洲金融风暴袭击香港,股市、楼市双重狂跌70%多。孙文杰用“灭顶之灾”来形容那场灾难,“10年辛苦挣的钱,一夜工夫打回原形”。

中国海外发展几近破产边缘。这一年,孔庆平首次以董事局成员身份,出现在中国海外发展的财报里,任执行董事。

“阴差阳错的是,内地的扩张却拯救了艰难中的中国海外发展,”程凯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说,1988年8月,深圳(楼盘)市政府正式批复了中国海外发展在深圳设立分公司,中海地产的前身就此诞生。第一个十年里,中海地产虽仅先后进入了深圳、上海(楼盘)、广州(楼盘)、北京(楼盘)4个城市,但内地项目特别是持有物业项目回流的现金给了中海地产宝贵的喘息机会。

孔庆平事后也回忆说:“我们用了三四年时间抚平了那次金融风暴的创伤。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伤口’就会隐隐作痛。”这次危机,至今仍警醒中国海外发展要稳健经营。

正是这次危机,孙文杰作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地产业务战略性转移,将投资重点转向内地。经过5年的“卧薪尝胆”,孙文杰、孔庆平团队在2002年8月通过增资扩股、改制重组,正式成立中海地产,后者成为中国海外发展内地地产业务的核心旗舰。

这一年,是中国海外发展的关键之年,战略重心的转移让其慢慢驶入快车道。郝建民此时正式登场,任中海地产总经理,主持中海地产工作。

“孙文杰最先起用了郝建民,”程凯对时代周报记者说,1995-2001年间,郝先后被派到北京、深圳公司分管业务。此后的10多年间,郝的工作主要是对孔庆平负责。

中国海外发展的历年财报,勾勒出了孙、孔、郝的交集,最早就发生在香港。1987年一毕业,22岁青年人郝建民就到了中建工程总公司。两年后,郝被派往香港,成为孙、孔二人的下属。在此之前,1982年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孔庆平,在1987年被派驻香港。

1998年,在中国海外发展的高管名单里,第一次出现了郝建民的名字,被委任为公司董事及北京区域董事总经理。

2001年,孙文杰回到内地,走马上任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孔庆平随后接任了中国海外发展董事会主席职位,而郝建民则一路升为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两年多前的2013年8月6日,孔庆平卸任中国海外发展董事会主席职位,但继续担任中建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等领导班子岗位。

彼时,48岁郝建民是他的接班人,自此,中国海外发展及中海地产,完全进入“郝时代”。

重组背后的博弈

地产黄金十年,在孔庆平与郝建民合作之时汹涌而来,盈利能力最强成为中国海外发展身上最显眼的标签。

2003-2014年间,中国海外发展的年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9.5%,股东摊占纯利复合增长率为40%,平均股东资金回报为23%,实现了有质量的可持续增长。这几项业绩指标,连续12年保持全行业第一。

诱人的地产利润,也是中建工程总公司最为看重的。

2011年,刚刚执掌中建工程总公司一年的易军在接受《清华管理评论》专访时说,“我们希望再通过5-6年的时间,能够将中国建筑的主业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地产的收入占比调整为5:3:2,利润占比则反过来为3∶2∶5。”这意味着,20%的地产提供公司50%以上的利润占比。

如何切赘求生,化解中建体系内房地产板块同业竞争顽疾,并做大做强的重任,落在了易军身上。就在前一年,中建工程总公司一把手孙文杰退休后,易军接棒为董事长兼党组书记,明确了新领导班子的核心。

2009年7月,经过整整三年的运筹和努力,中国建筑在A股上市,510.6亿元募资创彼时全球建筑及地产行业最大IPO纪录,中建工程总公司是最大股东,持股56.45%。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建筑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