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立房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自1998年启动房改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房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中央适时出台调控政策,在坚持完善房地产相关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地方楼市的监管,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党的十九大又对新时代房地产市场的定位和调控方向作了进一步明确。
加强保障
抑制投资投机购房
1999—2016年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由0.4万亿元增长至10.26万亿元,增长近25倍;商品房销售额由0.3万亿元增长至11.76万亿元,增长约38倍;销售面积由1.46亿平方米增长至15.73亿平方米,增长近10倍,对于带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房地产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016年9月30日,多地政府按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引导合理住房需求,开启新一轮楼市调控。
从目前情况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部分前期出现阶段性房价上涨的三四线城市市场趋稳,其他城市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出现了积极变化。
十九大报告对房地产市场定位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要注重优化供应结构,以满足人民的多层次住房需求为出发点,从供给端推动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形成保障房市场、商品房市场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
准确把握
市场趋势与住房制度
准确把握新时代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必须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涵。
其中,“房住不炒”明确了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定位,国家将继续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挤压炒房套利空间,弱化住房金融属性,使其重归居住属性;“多主体供给”注重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增住房供应主体,优化供应结构,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住房供给建设体系中,进一步拓宽住房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则是通过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各层面的改革对住房供应的多种渠道进行探索尝试,增强我国住房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租购并举”强调以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为出发点,从供给端推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加大租房市场供应力度,缓解房价上涨压力。
归纳起来,新时代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调控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以来,先后有多个地区出台上百次调控政策,着力解决住房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时代房地产市场要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把稳市场、控房价、化解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随着房地产信贷“去杠杆”持续推进,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从紧态势,从信贷端强化对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打击力度。
住房制度改革将不断深化,租赁市场和共有产权住房发展将加快。在运用行政手段抑制房价快速上涨趋势的同时,政府将不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妥善处理政府提供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和住房市场化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为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提供政策保障。
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创新动力将不断增强。在调控政策持续偏紧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业绩分化仍将持续,行业竞争程度将更为激烈,势必会倒逼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加大转型创新力度,努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万科、碧桂园、恒大、保利等龙头企业顺应形势主动换挡,无论是加码多元化、转型成为城市配套运营服务商,还是剥离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模式,都在规模与效益上寻求新的平衡,确保企业行稳致远。可以预期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将持续增强转型动力,在业务领域、经营模式和房地产金融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点,缓解企业未来发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