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地标节节拔高(深圳记忆))
深圳地王大厦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创下了令世界惊奇的“深圳速度”。2016年深圳GDP达1.9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增速居广东第一。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纷纷入驻深圳,形成了火热的总部经济。在其主导和推动下,一些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深圳,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地标。
改革开放创造深圳速度
说起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探索,不能不提到国贸大厦和地王大厦,因为这是深圳当年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标志性建筑,也是曾经的亚洲最高建筑和“深圳速度”的创造者。
“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崛起,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1个月,创下了中国建筑史上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成为深圳地标,“深圳速度”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上世纪90年代,深圳掀起第二轮快速建设高潮,地王大厦以“两天半建设一层”的速度成就了亚洲第一高楼,再次充分诠释了“快”字。可以说,改革开放催生了深圳速度。相当长一段时间,国贸和地王都先后保持着深圳楼宇的纪录,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城市地标,也成为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和符号。
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内地城市开始以与深圳相当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但其作为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的载体,在人们心中的烙印仍然难以被抹去。
创新发展催生总部经济
深圳一直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最大亮点就是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真正落实到企业身上。
2011年,深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以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层级,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以城市更新优化空间布局,以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强化政策约束和政策激励,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大型企业来此拓宽发展空间。
为了吸引大型企业安家落户,2012年8月,深圳提出新设立的或由原注册地迁入符合一定条件的总部企业,认定当年给予落户奖励1000万元,并通过对大型企业提供便利直通车服务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2013年,深圳出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提出超级总部基地是城市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3月,深圳市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实施大型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培育引进计划,新增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
截至2016年,深圳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5家,营业收入超500亿元企业达22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1家。深圳总部集聚效应增强,89家总部企业贡献税收443.9亿元,增长29%。目前,仅深圳后海中心区就聚集了华润集团总部、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百度国际总部等20多家企业总部。这些企业正是看中了深圳城市的影响力以及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利用深圳的城市影响力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深圳把转型升级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并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催生了新业态,为提升深圳高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集约用地破解发展瓶颈
过去30多年,深圳迅速崛起,以GDP年均增长25%的速度造就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新的时期,深圳提出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提升,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为过去那种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注入了“深圳质量”元素。
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以质量促进稳定增长,以质量创造竞争新优势,开辟发展新空间。深圳率先在全国大中城市出台标准化战略,打造“深圳标准”行动计划,参与修订国际国内标准参数,涌现出华为、中兴、华大基因、光启理工等一批全球尖端技术创新型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民间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让知名品牌和质量成就未来。
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深圳”,不仅仅是提升产品质量,还要因地制宜、集约用地。比如城市市区内旧城改造用地往往寸土寸金,这就需要更高密度、更高质量的建筑楼群。一方面,超高层建筑群的发展,让其所在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令其城市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超高层建筑群周边往往形成商务区,带动整个城市加快发展。这种良性的带动,是城市解决可开发用地瓶颈的必然选择,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为一些拓展空间有限、市内土地资源稀缺的其它城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经济提速刷新深圳高度
从“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速度,到不断攀升的深圳高度,深圳城市建设一直在加速、建筑高度一直在长高。1985年国贸大厦,高160米;1990年发展中心大厦,高163米;1995年联合广场,高195米;1996年地王大厦,高324.9米;2011年京基100大厦,高441.28米。作为深圳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打造的城市名片,电子大厦、国贸、地王、京基、平安等深圳地标节节拔高,“深圳第一高楼”的名号一次次被取代,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创造了年均增长25.8%的经济奇迹之后,其经济含金量越来越高。
曾为世界第一高楼的美国帝国大厦,保持纪录35年;曾为深圳第一高的地王大厦,保持纪录10多年。如今,超越京基100大厦、以592.5米问鼎深圳新高度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不久,恒大又称将建600米高大楼。据媒体报道,坐拥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也有意进驻前海,有望在前海建设999米高全球第一高楼“中国中心”。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从深圳速度到深圳高度,摩天大楼的建设已形成你追我赶之势,这种需要科技创新和大量财力的摩天大楼已经成为城市形象和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未来深圳或将涌现出更多的超高层建筑,不仅将为上下游产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影响,也将对总部经济、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