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地产 - 市场 - 正文

地王无感 凉热自知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李一戈

从业多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可能是,“现在买房合适吗?”多数时候,根据城市、区域、价格区间,我能够给出相对明确的回答。但如今,老同志着实被难倒了。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对几位朋友非常肯定地说,一二线城市上半年必定是上涨,但下半年就不知道了。但现在,即将跨入年中,我对下半年的楼市趋势仍然无法给予“YES”或“NO”的回答。

这一轮上涨,其中包括少数热点城市的暴涨,虽然已有若干的事后分析,但包括我自己在内,未被充分说服。流动性宽松云云,只能部分解释少数城市的上涨。尤其是,在房价已然高耸的基础上,涨幅仍然如此凶猛,几乎没有停歇的意思,经验和理论已经不够用了。

诚然,我国经济现象之复杂,教科书上的经典经济理论已无法涵盖,譬如,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房价收入比系数,就解释不通我国房价持续10多年的上涨;在实体经济已进入L型调整的今天,房价仍一骑绝尘,连做了20年的地产商也面面相觑。

我们的记者援引中原地产研究部的统计数据报道说,截至5月25日,年内拿地最积极的50家房企,合计拿地金额3887亿,比去年同期增加71.6%;平均成本6283元每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48.4%。已经公布今年前4月销售业绩的30家房企,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2%。简单对比,地价涨幅明显超过房价涨幅。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吵了几百次了,鸡和蛋的关系扯不清楚。房企愿意去抢高价地,固然是由于它们相信或者期望未来房价将继续上涨,但另一方面,地价是构成房价的主要成本,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印证。也因此,每当一幅地王诞生,周边无论是二手房还是在售的新房,都会以此为借口跳涨。

以此推之,北京(楼盘)六环外、上海(楼盘)远郊市镇和南京(楼盘)市,楼面价达到3.5万元/平方米的地块,粗暴计算,商品房上市后的售价将到达7万元/平方米,这个数字是地产商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很快就会推动房价上涨。相互作用,共谋合成。

但如果你要是说,抢到碗里就是肉,拿到土地就赢了,却与事实不符。2007年高峰期抢到几幅地王的绿城,曾经极为被动,直到2008年推出“四万亿”才得以解套;2010年9月在南京抢到256亿地王的中冶,不得不将地块分割转让,才喘过气来。

预期是一回事,到来后的现实是另一回事。众多地产商对此当然心知肚明。没有人敢断言,拿到高价地必定能赢,有些地产商不过是在“赌命”。北京上海南(楼盘)京苏州(楼盘),最近抢到高价地块的地产商,其实是忐忑的。

我们说,下半年楼市趋势不确定。一是流动性不再像一季度那般宽松。4月份信贷比3月份少增8000亿,虽然不意味着货币转向,但二季度没有一季度那么宽裕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1-3月,三分之一的新增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实在令人发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离不开货币啊,但逐利的资本就是不肯流过去。二是房价可能涨不动了。有朋友会觉得我是在乱讲。明明二线热点城市已经接棒了,从南京苏州合肥(楼盘)福州厦门(楼盘),传到了武汉(楼盘)南昌等城市。再不制止,可能会蔓延到更多城市。连我老家四线城市的同学都来问,是不是又会像2009年那样普涨?

应该说,地方政府的调控还是相对及时的。深圳(楼盘)和上海在春节期间一波大涨后,就收紧了调控;北京的通州也加码了。传闻南京和苏州也要再调控。虽然限购不是立竿见影的调控手段,但对市场主体的心理影响还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当房价涨到今天这个程度,接盘侠是日见其稀了。有业内人士说,下半年起,北京将有30多个10万+的项目入市(还有人说是60多个)。虽说超发的货币总是要找地儿呆着,但一套房子动辄2000万甚至3000万,真的有那么庞大的豪客来消化?也许像我这样的媒体工人无法理解富裕群体的消费能力,但产业并不算发达、人均收入并不算高的南京,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买走齐刷刷直奔500万一套的高端住宅?

上面提到的这些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而且是不小的泡沫,大致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没有把握说,这些泡沫很快就要破灭。至少暂时看不到,也不允许。理由只有一个,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金融和整个经济的杀伤力实在太大。

如果你非要表达一个观点,我宁愿说,下半年的楼市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整理。包括二手房业主不得不下调他们的报价,地产商将拟定的售价悄悄下移一格。问题就在于,如果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热点城市的房价出现滞涨,最近拿了地王的地产商就会比较难过。因为只有连续上涨,他们上市后的项目才能尽快到达盈亏平衡点。

当然,前面说了,有些地产商是在赌预期,那么,也有可能要承受煎熬。好在这波地王的主人们看起来都很有实力。南方周末报道说,74个二线“地王”,主要买家是央企国企。希望他们能扛得住。(编辑 欧阳觅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