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劳工到欧洲房主:移民国人的蜕变

来源:新华网 2014-05-14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这单活儿干完了,爹挣了钱,我送你去留洋,东洋三年,西洋三年,南洋三年。”在《让子弹飞》的电影里,张麻子对他的养子小六子这样说。“留洋”,也就是海外移民始终贯穿着中国的近现代史。

近代以来,在中国国内战乱动荡的情况下,大量中国劳工下南洋、赴西洋,以劳工的方式大批移民海外,用血泪在异域的土地上拼搏出自己的生路。这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外移民潮”。岁月变迁,随着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的开始,“海外移民”在中国再掀热潮。八九十年代,无数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留学的方式奔赴海外,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换取在异国生存的资本。

而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资产积累也在不断上涨。对于现在的移民者而言,“血泪”两字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质量生活”和“投资”。近年来,一方面是欧美国家希望吸引国外投资,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希望自己的财产保值、并以之换取移民身份,因此“投资移民”、“购房移民”越兴越盛,在风头上,已经超过传统的移民方式。

19世纪:劳工移民的东南亚血泪史

“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段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忠诚和勤劳。”1864年,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查尔斯?克劳克的这句话,揭示了早期中国移民劳工在海外的生活状态:贫穷、劳累、被人忽视。

在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通过查尔斯的建议,共招募了4000余名华人劳工,达到总工人的90%。但在这条铁路的完工典礼上,华工的存在完全被人忽视——在整个铁路建设史上,华工的作用仅仅在上面这句话中有所体现,因此被称为“一句话历史”。

在中国早期的移民史上,东南亚成为大量劳工的目的地,贯穿始终一直以百万级人数计算,在建国前达到了今3000万人。其次是北美和澳大利亚,除去类似铁路建设这类工程所引进的华工外,“淘金潮”也吸引了大量华人。

19世纪这整整一百年,正是中国人海外移民潮的第一次来临:1840年,“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达到150万余人;1870年,美国华工增加到6.3万人;1890年,在澳洲的华人大约有4.9万人。

劳工的移民方式通常是偷渡出洋,不但要躲避官兵的稽查、忍受货仓里的恶劣条件,而且有帆船倾覆之险。落地后,劳工的生活状态也如同奴隶一般,不但贫困和歧视如影随形,死亡也时常光顾。唯一吸引的他们的、也是使他们愿意背井离乡的一点,就是相对国内而言高额的工资待遇,按《美国华人史》一书中所计算,海外劳工每年可积攒将近100美元左右的资产,这是国内农民收入的10倍。

19世纪末,因为澳洲和北美“排华”情绪,“西洋”移民潮渐渐偃旗息鼓;而“下南洋”的移民潮则持续到建国前,截止1949年,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数量大约是在2800万左右。

20世纪末:留学移民者奔赴北美

改革开放后,移民这个话题再次降临在中国人头上,这也导致了第二次海外移民潮的到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百万大陆居民移居海外的现象,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潮。

对于八九十年代的移民者而言,留学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移民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成为移民者青睐的目的地。根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赵红英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统计,这一时期集中在北美的移民者大约有60多万,而加拿大的移民者中有30多万是大陆移民的华人华侨,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及90年代后移居加拿大的。

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达30万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其中去往美国的人数占总数的40%。“近两年来,留美的中国大陆学生数量直线上升,1999年,在留学美国的490933外籍学生中,中国大陆留美学生开始超过日本,达51001名,排名第一;2000年11月9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发表统计数字,在514723名外籍学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共有54466人,人数仍居榜首。”赵红英的文章表示。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回国者寥寥,据统计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北京大学某系1980级的张先生表示,毕业后,全班有一半同学去往北美留学,并且基本都留在了国外生活。“前几年我们毕业20年聚会,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国外回来,拖家带口的。”张先生说。

除了公派留学,自费留学以及出国后转为留学身份的移民者也占据了这次留学潮的一定比例,他们构成美国大陆新移民的主体。除此之外,以家庭团聚的方式前往北美、澳大利亚的移民者也占据一定比例。

【推荐阅读】

有图有真相!苹果5S土豪金=1㎡新西兰花园别墅

一大波好房来袭!49万元抄底亚洲4国超级美宅可拎包入住

北京厕所钱换加拿大洋楼?看23万加元多伦多买啥房

坐等升值!140万元抢滩吉隆坡投资洼地保你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