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与经济学家对话:洪灏谈经济周期与地产未来)
“明天发深度报告,本年底最后一篇。”12月16日,洪灏在微博上预告了报告发布的消息。
隔天,洪灏如约发布了一篇《共同富裕:百年市场历史的领悟》,从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水岭,谈到了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的纲领性主题,再到国内构建了一套时间跨度逾百年的专有市场和行业指数,等等。
底下数百条微博评论迅速回应,唇枪舌战。
在新媒体到来之前,尤其个人投资者不易获取卖方观点的年代,你似乎很难想象这一幕的出现。
这位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分析师一直积极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截至目前其微博已有超300万粉丝,频繁、实时更新的股市趋势、汇率走向、全球通胀等内容引来热烈讨论。
其微博头像很是有趣——黑西装、红领带,个性鲜明的发型,俨然是洪灏本人的自画像。
他与大众眼中常规策略分析师、经济学家形象太不一样了,“完全不像是国内做金融的人。”
洪灏出生于广州,求学澳洲,工作纽约、悉尼而后归国,先后在麦格理银行、摩根士丹利做过行业研究,担任过花旗全球资产策略师、中金公司全球策略师,目前任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
这造就了他熟练多种语言,用英文写报告,做研究善用数据支撑,量化分析投资逻辑;同时视野宽阔、见解犀利、言之有物。
而在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发展之间正经历调整变化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与洪灏坐下来,倾听他从更长远、更广阔、更深层的视野剖析解读当前的走势。
12月7日,我们与这位经济学家在香港小叙。
17万亿之后
上一次碰面还是在9月份举办的2021博鳌房地产论坛。
彼时洪灏在2021资本大会第一个上台,做了一场题为《17万亿后房地产增长边界》的演讲。
一只手插在裤袋里,洒脱且随性,洪灏用大量数据、图表与现场嘉宾分享房地产行业估值、城市人口流红利与房价变化、居民房地产资产配置比例等等。
从严谨的数据里预测出一些走势与走向,这是他一向最擅长的。
作为一名策略分析师,洪灏有不少可圈可点的预测,譬如曾预测到2013 年6月钱荒、2014 年后杠杆牛市事件,以及成功预判2015年6月后的泡沫破裂等。
于是,我们顺着那场博鳌演讲里的主题请教洪灏:2021年房地产的销售额能否达到18万亿?
“不太可能。”洪灏显得相对悲观一些,没有谈及房地产商处境,这位宏观经济学家更多以中国城镇化速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你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最后要达到70%以上的城镇化,每年大概不到一个点的人口进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大概40平米,且这些新增的住房需求全部以新房去满足,这样算出来的新房销售规模低于18亿平米。”
期间还会有许多变量因素,比如每一年城镇化新增人数下降,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总量自然会慢慢放缓。
“这不一定是好或者不好的消息。”洪灏不喜欢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
毫无疑问,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坎,史无前例的监管力度让开发商潜藏的危机更早显现出来,这也让许多从业者对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
在洪灏看来,当前房地产行业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过往的经营模式与方法可能要发生改变,因而催生了新的发展模式。
“新的机会代替老的机会。”洪灏举例养老地产、物业管理等业务。但显然,短时间内推翻过去的发展方式并不容易。
倘若着眼当下,尽管近年来不少房企提出转型、更名与多元化,但目前维系着开发商生存基本面的仍旧是开发主业。同时,伴随着目前国家对“房价高、教育贵、医疗贵”三座大山的关注,这让房地产过往依赖的开发模式更具挑战。
这恰恰是房地产商阵痛的症结所在,洪灏一阵见血:“以前钱太好赚、日子太好过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谁不容易?但从锦衣玉食进入到紧衣缩食的生活很难,所以大家现在很痛苦。”
基于当前调控的基调,洪灏认为更可行的一个模式是限制房地产商的利润率。
“比如只能够赚6%、8%的利润。”开发商虽不至于毫无盈利空间,但不能赚取比资金成本高很多的利率,借此让房地产行业得以有序健康发展下去。
近段时间接连发生的美元债违约事件让洪灏感触颇多,拥有良好信用,这也是他认为开发商得以在未来发展中站稳脚跟的关键之一。
他警醒开发商们,兴许短期看违约外债的后果、成本比较低,但从更长远和宏大的格局看则是非常不利,“十分挫伤中国资本市场,即便政府救场影响也会很大,整个信用评级也会降低。”
信用损伤下,日后企业再进行美元融资时或面临利率成本拉高的情况,从而阻断美元融资这一相对低成本的融资通道。
历史与周期
调控势在必行,但房地产行业也不完全被被悲观情绪笼罩。
12月初,央行降准的消息点燃了行业拨云见日的预期,此次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一时间,市场情绪高涨,认为降准背后带有“放松地产”、“放水救市”的含义。
洪灏对此并不认同。
他直指,所谓“全面放松”的解读过于简单粗暴,因为这涉及中央落实政策的一致性。“如今通胀压力如此大的氛围里,央行倘若进行全面降息放松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适得其反的。”
洪灏认为,央行此举更多是出于对冲即将到期的9500亿MLF(中期借贷便利), 以及逐步给市场释放托底信号的考虑。
而当前房企真正面临的困境,并非通过“降准”可以一步解决。
“三道红线不放松,其实就不能够说房地产政策放松了。”洪灏称,目前房企借贷仍受限于三道红线,加之期房销售、预售监管等方面也受到严格管控,使现金回流速度越来越慢,这才是横亘在房企面前的难题。
因此,即便洪灏赞同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到达一个无法不治理的程度,需要真真正正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但随着整个行业进入困境,他认为至少需要一些“松动或者微调的空间”。
“毕竟中国城镇化进程虽然放缓了,但是还在进行中。”洪灏指,以前面临供给和需求失衡,但是如今把投机的需求压抑住、基本满足城镇化的居住需求,在一定的模拟测算下,未来几年中国城镇化中供需是趋于平衡的。
“所以,应当适当转换角度,让房地产行业更好地为政策目标服务。”洪灏点到即止。
不过,洪灏希望外界不要过度解读三道红线,当前房地产企业处境背后,深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1年的“911”,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15年亚洲市场动荡,洪灏已亲身经历多次周期。
经济周期研究中,他往往得到一些前瞻性的启示。
正如上面提及的国内通胀情况,洪灏认为当前通胀压力局限了央行、政府的行为。而到明年下半年的时候,他预测通胀情况将温和、好转,央行的政策腾挪空间将因此释放出来,针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空间将变大,“剩下的我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洪灏对于未来房地产的走势,乐观悲观掺杂起伏。令他担忧的是,假如到了2022年新冠病毒持续变异,那将不断地扰动、压缩上游供给,对供应链产生新的冲击。
“这样必然会导致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产生一个新的抬升作用。”病毒的不确定性让这位善于预测的经济学家有些苦恼。
“人类并不能够精准地预测病毒会如何变异。”洪灏称,这才是最大的风险,对国内通胀压力以及房地产行业都将产生较大影响,而显然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在您的预测里,2021年房地产的销售规模能否达到18亿?
洪灏:不太可能。
这要看中国每年的城镇化的速度,你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最后要达到70%以上的城镇化,每年大概不到一个点的人口进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大概40平米,并且假设这些人进入城市以后,新增的住房需求全部以新房去满足,这样算出来的新房销售规模其实是低于18亿平米。
加上城镇化每一年的人数开始慢慢地下降、放缓,所以如果新房价格不变,总的新房销量也会慢慢地放缓。
这不一定是好或者不好的消息。我觉得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也就是头部企业的集中度还是太低了,相对于美国来说,说明这个行业虽然发展了很久,但还不成熟。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好与不好,而是像陈启宗先生说的,行业产生了新的机会,有一些老的模式、老的经营方法可能要发生改变。
观点新媒体:您觉得未来怎样的房地产公司有发展机会?
洪灏:因为目前国内有三座大山——教育、医疗、房地产。其中教育,私人教育的形式基本上变成了由政府来主导,更多地去管控教育;医疗也很明显,无论是药物还是医疗器械的集采,都会降低人们的医疗保健费用,当然也降低医药公司的收入。
房地产我相信也很有可能采取这种集中管理的模式。但如果要是用管理教育行业方式管理房地产,我觉得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衰退,这肯定不可行。
我觉得更可行的一个模式就是限制房地产商的利润率。比如只能够赚6%、8%的利润,不是说让房地产商没钱赚,但是不能够赚取比资金成本高很多的利率,这样房地产商可以继续地发展下去,通过规模的扩大,然后融资成本不断地降低,然后比如说建筑的成本、人工成本都不断降低,然后发展新的模式,比如说养老地产,比如说物业管理等等。
那么这样就达到了国家的目的,就是把三座大山或者住房成本高企的大山打掉。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没有机会,而是说行业有新的机会,或者是新的机会会代替老的机会。
还有就是有良好信用的企业——良好信用是比如说有政府或者半政府的信用背景,融资运作也没有什么困难,现在有一定的规模,那么以后这些企业在行业的集中发展中,我觉得会起更大的作用。
观点新媒体:如何看待最近一些房企美元债“躺平”的现象?
洪灏:美元债千万不要不还。
这些企业往往觉得逃外债的后果或者成本比较小,逃内债可能成本比较大,因为内债牵涉到很多其他的金融产品,比如理财,理财里有很多是房地产的债,像当年房地产信托,只是理财产品比房地产信托的规模大很多,而且说实话真的没有人清楚究竟规模有多少。
但是我觉得如果中国企业逃美元债,以更大的格局看,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是非常不利的。
以前大家融美元债就是因为美元融资成本低,那么我相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用美元来融资仍然是最低的成本途径,但通过这些违约事件,中国企业以后进行美元债的融资成本就会高了很多点,一下子就把后路打断,而且会连累其他在海外发美元债的企业,其他行业都会受到牵连的,中国的整个信用评级也会降低。
观点新媒体:最近国内降准放松的声音您怎么判断?
洪灏:三道红线不放松,其实就不能够说房地产政策放松了。
降准,大家说房地产放松了,我觉得不能够这么简单粗暴的理解央行的政策,因为现在毕竟要降息、全面放松基本上不太可能,国内通胀压力太大了,在这样的氛围里比如说降息这么大的动作,那么其实释放的信号是适得其反的,就是过去两年的工作全白费了,肯定不能这样做。
现在央行降准,一来有一个9500亿的MF到期,先对冲一下,然后也给市场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还是要托底的,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把它简单粗暴地理解放水,大水漫灌,我觉得肯定是不对的。
我觉得会松一点,然后看看效果,再松一点,看看效果,因为现在通胀压力这么大的环境里头进行全面的降息,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观点新媒体:从银行的角度看,一定程度他们还是愿意房贷放款。
洪灏:是的,这么多年已经证明了房地产是最稳当的,因为毕竟居民要买个房子往往需要40%还是50%的首付,除非房价跌一半,不然的话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中国的老百姓其实也不爱欠钱,就像香港97、98年的时候一路跌到03年,香港房价跌了70%,但是违约率很低。所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就不爱欠别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储蓄率这么高,接近50%,所以我觉得银行喜欢放房贷是有原因的。
不过现在三条红线不放,尤其是期房销售也受到控制了。以前可以卖楼花,现在好像收严了,所以现金的回流速度就越来越慢。所以三大红线还有期房销售的政策其实才是真正卡住房地产的政策。不过我相信随着市场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困境,我觉得政策实现相应的点对点的调控是有可能的。
毕竟城镇化的过程还在进行,它放缓了,但是还在进行中。中国现在六十三点几的城镇率,未来要达到七十以上,所以每年还要大概一个点的城镇化率,到2035年才能达标。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让这个行业更好的为政策目标服务。从更大的目标出发,当我们把这个角度转换了之后,我觉得反而松动的空间或者说微调的空间就出来了。
观点新媒体:许多企业家认为到明年春季应该是房地产至暗的一个时刻,您如何看待?房地产见没见底?
洪灏:到了明年下半年,相信通胀的画面会比现在要好,央行腾挪的空间就释放出来了,正是因为通胀的压力局限了它能够做的事情。
房地产企业因为经济周期的影响,所以也要节衣缩食过冬,这没有办法,但是到明年下半年,央行明显政策腾挪的空间放出来了,如果有一些熬不住的企业出现问题,拯救空间是比较大的,到了那个时候央行可以做的事情是远远比现在要多。
同时到了明年,比如说两会开完了,一年的工作的重点和目标都制定了,剩下的我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过,现在市场的共识是建立在通胀压力到了明年下半年要释放,所以政策腾挪的空间打开。但唯一担心的一点,万一这个病毒继续变异,对供应链冲击非常大,那么通胀压力到了明年下半年仍然居高临下,这个才是最大的风险,这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的,因为谁也说不好这个病毒会怎么样变异。
就像我们刚刚觉得好像好一点了,2021年9月份的时候广州还有病毒,后来又压下去了,香港很快通关了,大家觉得都希望在望了,又来了一个新的变异,所以病毒并不能够很可靠地、很靠谱地去预测怎么样变异,但是只要每一次变异,它都会对供应链产生新的冲击,都会对通胀的压力产生一个新的抬升作用。
因为它不断地在扰动上游的供给,所以供给不断的压缩,物流网不断地被冲击,这样必然会导致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到时你想象一下——美联储缩表加息,明年加3次息4次息等等,然后我们中国这边放也放不出来,因为我们的通胀是输入型通胀,然后明年猪价再起来。
这样最终对房地产行业将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观点新媒体:您如何看待目前内房股的估值,记得您有一句话是说好的公司不一定有好的股价。
洪灏:不会马上反馈的,贵的东西会持续贵一段时间,便宜的东西会持续便宜一段时间。
现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房地产公司,盈利还是从内地来,所以首先会反映内地的政策的变化。但是香港的内房股,如果从估值来看,基本上回到08年的水平,有的甚至更低。但是我是觉得,如果08年都熬过来了,现在还熬不过来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毕竟我们政策的取向是可以灵活把控的,并不是说像08年那样,是因为外力一把就把大家拉下来了,而且这个外力不由我们中国的政策主观的去控制的。
所以2021年,你看我的报告中是这样写的——甚至房地产也会随着市场转变出现急速反弹,但是要交易就比较难,因为大家还在揣摩最顶层真实的意图是什么。